大书豪信息网_资讯网

大书豪信息网 > 热点信息 > 正文

新中国70年 桂林市人均GDP增长534倍

网络整理 2019-12-15 11:54

  【桂林日报讯】(记者刘倩)记者从日前在南宁召开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,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,桂林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,比1950年增长了1374倍;人均GDP近4万元,比1950年增长了534倍;财政收入257亿元,比1950年增长了2336倍。三次产业结构由1950年的75.8:4.6:19.6调整至2018年的19.6:31.1:49.3,实现由传统农业主导型向现代服务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。

  据了解,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,桂林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,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发展。全市公路从解放初期的376公里增加到1.4万公里,路网四通八达、遍布城乡村寨。此外,村村通电、通水、通广播电视、通网络信号。基本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,高速公路里程641公里。建成了两江机场两个航站楼,年旅客吞吐能力1200万人次,开通国际国内100多条航线。湘桂高铁、贵广高铁纵横交会,高铁通车里程420公里,在广西率先实现动车直达香港。

  解放初期,桂林城区是“南北一条街,东西一座桥”。现在,建成区面积135平方公里,扩大5倍,城市人口超过124万,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0%,成为绿色生态、开放创新、管理高效、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宜居城市和文化品位之都。临桂新区建成面积达30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超过35万人,一座现代化生态新城拔地而起;老城疏解提升成效显著,城在景中,景在城中,城景交融、魅力彰显;临桂撤县设区,荔浦撤县设市,各县县城面貌焕然一新;开创性地建设了74个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,一批工业经济强镇、特色农业大镇、商贸物流重镇、旅游休闲名镇、历史文化古镇相继崛起。乡村从落后封闭到村村有产业支撑,成为环境优美、生态宜居、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。

  产业发展提档升级。坚持创新、绿色、智能、集聚的工业高质量发展理念,培育壮大了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、生态食品四大优势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材料、新能源等新兴产业,依托华为、深科技、比亚迪、新桂轮、燕京漓泉等重点企业,拉长补齐产业链条,加快打造1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、100亿元新能源商用车及轨道交通产业、200亿元橡胶生态产业、500亿元生态食品产业等一批产业集群,绿色高端现代工业体系不断完善。26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,生态农业、循环农业、休闲农业持续领跑全区。

  生态文化旅游得到深度融合,桂林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。桂林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“一定要保护好桂林山水”的殷切嘱托,坚持生态立市、绿色打底,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、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。强化漓江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,实行“统一管理、统一经营、统筹各方利益”改革,实施漓江截污工程,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超99%;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1.23%;空气优良天数持续保持300天以上。坚持“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,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”,湘江战役长征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进一步加强,“一城文化满城绿”的独特风韵全面彰显。作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首推的中国四大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,桂林全力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升级版。我市年接待海外游客量多年居全国城市前10位,2018年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,旅游总消费超1300亿元。

  教育、医疗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。全市幼儿园、中小学从60所发展到1700多所;高等院校由4所发展到14所,在校大学生从2200多人增长到23万人。医疗卫生机构从106个发展到1760个;卫生技术人员从190人发展到4.4万人;病床数从160张发展到2.2万张;全市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左右提高到77岁。实现了幼有所育、学有所教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。全市人均收入从不足100元,增长到24000多元,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,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。如今,我市每年民生支出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保持在70%以上,办成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。脱贫攻坚成效显著,全市贫困村由510个减少到137个,贫困人口由28.4万减少到9.13万,2个贫困县摘帽,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.24%,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。

Tags:

转载请标注:信息网——新中国70年 桂林市人均GDP增长534倍

搜索
网站分类
标签列表